“7岁女童偷拿玩具亲妈报警”做得好?大义灭亲不可取
8月2日,一则以“7岁女童商场偷拿玩具亲妈报警”为题的报道引发网友热议,一度冲上热搜。
/ 图源网络 /
事件起因是一名7岁的小女孩在商场偷拿了玩具,但不愿承认,妈妈为了给她一个教训,选择报警。最后,在民警劝说教育下,小女孩承认自己偷拿了玩具,并表示“再也不会偷拿东西了”。妈妈则按商品原价赔偿商店损失。
在新闻报道的微博下面,我们可以看到几乎一边倒的叫好声:不少网友感叹“这就是教育呀”,“称赞妈妈好样的”,认为“出警是必要的”。
孩子偷拿商场玩具,妈妈“想给孩子一个教训”,让孩子知道偷窃是不对的,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。这本身没有问题。七岁的孩子是需要慢慢建立是非观,知道什么事情该做,什么事情违法,不能做。
但是,报警这种手段真的可取吗?
报警有用吗?
看起来是有的,新闻报道“经过民警的耐心教育,小女孩表示再也不会偷拿东西了”。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口头承诺,更重要的问题其实是:孩子有没有真正意识到行为本身的问题?还是因为恐惧警察而道歉?这个问题,才能真正检验教育有没有效。
民警教育孩子“偷窃是要坐牢的”,如果孩子只建立起“偷窃被妈妈知道,妈妈会报警,我会坐牢”的认知,今后孩子会做的,可能就不是避免偷窃,而是避免偷窃被妈妈、警察发现。
真正有效的教育,应该由内而外地建立起孩子对行为规则的认识,帮助孩子认识、理解偷窃究竟意味着什么:偷窃为什么不对?偷窃的后果会有哪些?想要获得一样东西,正确的做法是什么?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这次犯错与孩子一起探讨的问题。贸然报警,由警察来教育孩子,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慑作用,但对孩子认识偷窃的本质并没有多少帮助。
报警可能带来哪些伤害?
考虑要不要采取一个手段,除了分析它对解决问题有没有帮助,还需要衡量它可能带来哪些负面影响。一个七岁的孩子偷拿东西后,妈妈报警,有可能带来哪些问题呢?
破坏亲子间的信任
父母本该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信任的人。孩子犯错,父母理应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、包容、可信赖的空间,孩子感受到承托了,才更愿意承认并改正错误。
在这起事件中,女儿偷窃,不愿向妈妈承认自己的错误,这本身就能反应出亲子关系的问题——妈妈不是女儿信任的人。报警的行为,非但无法修复其中的裂痕,还有可能造成进一步的疏远:“是不是以后做错什么事,妈妈就会报警抓我呢?”
伤害孩子的自尊
大张旗鼓地报警,在当时的情境下,围观的人群、闪烁的镜头,都可能让孩子颜面扫地、自尊受伤。事后,孩子同学对孩子的想法和议论,可能也会迫使孩子疏远同学,影响孩子与同学的相处。
作为家长,也应该事先考虑到报警引发的舆论影响。女儿偷窃,亲妈报警,话题性如此强的行为,是有极大可能引起关注的。事实上,事件一经报道,便成为微博热搜话题。截至8月4日,该话题阅读5.7亿,讨论2.5万,小女孩偷拿玩具这件事可以说是全网皆知。成年人尚且难以接受糗事被他人知晓,小孩子又如何接受得了一个错误被全网报道?
小孩子的自尊心是需要悉心呵护的,一旦打破,以后若想修复将会极其困难。
童年阴影
更为糟糕的是,这样的经历还有可能给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童年阴影。这个童年阴影可能是各方面的,比如对警察的恐惧,小时候与警察这样的一次“交锋”经历,很难建立起对警察的正面记忆;再比如对美好事物的排斥,孩子因为喜欢的玩具而遭遇如此严重的后果,再次面对喜爱的事物时,孩子可能会产生一些应激反应。
在自我保护机制的作用下,这些童年阴影或许难以被察觉,但可能进一步导致自卑、社交障碍、缺乏安全感等,甚至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。
“给孩子一个教训”,
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?
报警,不一定有效,却可能带来诸多严重后果。那比报警更好的办法是什么样的呢?关键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。正如儿童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:“我们要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待他的处境,并以儿童错误的判断为基础来解释这一状况”。儿童对外界的认识可能存在偏差,我们不应该假设儿童的行为都是合乎成人逻辑的。
网络上的支持声中,“小时偷针,长大偷金”的声量尤其大,这其实就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行为。偷窃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天性,一个七岁的孩子,是非观、道德观、价值观都还处在建立、成长的过程中,孩子对欲望、手段、错误行为的认知都是需要通过教育来提升的。
具体说来,如果孩子偷窃了,我们可以:
跟孩子一起分析证据
店员指控孩子偷窃,孩子没有承认,这时候,既不可以盲听盲信,也不应该偏袒孩子。正确的做法是请店员出示证据。七岁的孩子可能还不理解证据是什么,我们可以通过这次事件,让孩子明白:当出现意见分歧时,真相是可以通过证据来证明的。
商场一般都有监控录像,可以与孩子一起观看,辨认视频中的孩子是不是自己的孩子。在这个过程中,要给孩子提供支持,既要让孩子理解证据的重要性,也要了解孩子说真话的顾虑可能有哪些,帮助孩子扫除说真话的障碍。比如,如果孩子担心说真话后妈妈会不喜欢他,可以向孩子承诺不会因此而否定他。
明确证据后,让孩子承担事件的后果
当证明了确实是孩子偷拿了玩具后,要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,这样孩子才能意识到必须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负起责任。
可以让孩子自己去道歉、归还物品,如果孩子还不太愿意,也可以陪同。妈妈可以帮忙先赔偿损失,但数额需从孩子的零花钱里扣除。
回到家后,更深层地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,反思平日的教育是否有疏忽之处
任何表面的行为,背后都有更深层的原因,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:孩子知不知道偷的定义是什么?偷这个行为有什么后果?孩子喜欢一个玩具,为什么没有跟妈妈说?
这个事件中,孩子是因为知道家里条件不好,不好意思向妈妈开口要钱,一时没忍住偷拿的玩具。简单粗暴的报警其实就忽略了:怎么让孩子正确处理家庭经济实力与消费欲望的关系?为什么孩子宁愿偷也不愿跟妈妈沟通?
如果孩子就是不承认,该怎么办?
在这个事件中,妈妈报警的直接原因是“不管怎么询问,孩子都不承认自己偷了东西”。如果孩子在看了监控录像后,依然一口咬定那不是自己,又要如何处理呢?
同样需要具体分析原因:
是因为在商场,自尊心作祟吗?
如果是这样,可以在与店员协商后,先带孩子回家,在更安全的环境下与孩子沟通。
是因为道德教育的方式有问题吗?
比如,态度过于激烈,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。
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商场等公共场合大声斥责孩子的家长,家长们常以为孩子需要打骂才能认识到自身的错误,但事实可能与此相反。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就发现,当成人想要用严厉的方式纠正孩子说谎时,孩子反而更难改正。
是因为亲子间的信任出现问题了吗?
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时间、精力来慢慢解决。而在事件发生的当下,可以:(1)表达理解,告诉孩子自己也曾经是小孩子,理解渴望得到玩具的心情;(2)表达歉意,为自己没有了解她的需求而道歉;(3)释放承诺,承诺今后会多理解孩子,也希望孩子能跟自己多沟通。
孩子犯错误,家长需要予以教育,但不同的教育方式往往千差万别。我们提倡“战友”式的关系:父母是孩子的“战友”,与孩子一起对付错误的行为,而不是与其他人一起,处理“犯错的孩子”。
最新课程
更多信息,请扫右下方二维码,添加客服小阅微信咨询。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咨询。
推荐阅读